景亚萍 327 个比特币:AI 谣言背后的挖矿监管迷思

 

“贵州省大数据原局长景亚萍挖出 327 个比特币” 的说法曾在网络引发轩然大波,但经贵州省纪委监委明确辟谣,这一所谓 “贪腐细节” 实为自媒体利用 AI 生成的虚假信息。这场谣言风波不仅折射出 AI 时代信息传播的乱象,更与比特币挖矿在我国的监管高压背景形成奇妙共振 —— 正是因为挖矿行为的敏感性与高话题性,才让 “327 个比特币” 的虚假叙事具备了传播土壤。

谣言的生成与传播轨迹,清晰暴露了流量至上的误导逻辑。2025 年 8 月,景亚萍因涉嫌受贿被立案审查调查后,部分自媒体利用其 “大数据局原局长” 的任职背景,通过 AI 工具编造出 “利用政务云算力植入挖矿程序,累计挖掘 327 枚比特币” 的细节,宣称涉案价值超 1.5 亿元。这类内容精准贴合了公众对 “技术型贪腐” 的想象,又借比特币的高价值制造冲击性话题,迅速在社交平台扩散,甚至被部分媒体转载。直至贵州省纪委监委明确回应 “案情不涉及比特币”,并指出消息系 AI 生成的博流量产物,谣言才逐渐平息,发布者宁某某也因违法被行政处罚。

谣言的传播基础,与比特币挖矿的监管敏感点高度重合。正如此前分析,我国已将虚拟货币挖矿纳入 “淘汰类” 产业,全面禁止任何形式的挖矿用电行为,违规者将面临断电、处罚等严厉措施。景亚萍的大数据管理岗位,恰好与 “算力”“服务器” 等挖矿核心要素相关联,这种职业背景的 “关联性” 让谣言具备了表面合理性。更关键的是,327 枚比特币对应的巨额价值,与公众认知中 “挖矿一本万利” 的印象相符,却忽略了我国对挖矿行为 “零容忍” 的监管现实 —— 即便抛开贪腐不谈,利用政务算力挖矿本身就是严重的违法行为,而这样的场景在现实中早已被并网监测、现场排查等监管手段严密封堵。

谣言背后的双重风险,值得行业与公众高度警惕。从信息安全角度看,AI 工具的普及降低了虚假信息的制作成本,像 “景亚萍 327 个比特币” 这类结合真实人物与热点话题的谣言,更易突破公众辨别防线,此前 “英国多特币骗局”“伪造币安 APP” 等案例均印证了这一点。从行业监管角度看,谣言的传播反映出部分群体对挖矿监管政策仍存在认知偏差,甚至对 “利用公共资源挖矿” 存在猎奇式想象,这与我国 “能耗双控”“碳中和” 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。正如监管部门在整治挖矿时强调的,挖矿高能耗、低价值的属性,与高质量发展路径存在根本冲突,任何关于 “合规挖矿” 的幻想都是对政策的误读。

对比真实案情可见谣言与事实的本质区别。官方通报显示,景亚萍的违纪违法问题集中在 “权钱交易”,即利用职务便利在项目审批、承接等方面谋利,非法收受巨额财物,并未涉及比特币或挖矿行为。这种传统贪腐模式与谣言编造的 “技术挖矿贪腐” 形成鲜明对比,也提醒公众:在关注热点事件时,需以官方通报为准,警惕 AI 生成的虚假信息借热点话题误导认知。

综上,“景亚萍 327 个比特币” 是典型的 AI 生成谣言,其传播既暴露了信息时代的虚假内容风险,也反映出比特币挖矿监管的社会关注度。在我国全面禁止挖矿的政策背景下,这类谣言虽已被澄清,但仍需警惕类似话题借 “监管敏感点” 死灰复燃。公众与媒体更应坚守信息真实性底线,避免被流量驱动的虚假叙事带偏,这既是对监管政策的尊重,也是对自身信息安全的保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