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 “ETC 预存 360 元享优惠” 的宣传在社交平台、短信渠道频繁出现,看似 “低成本办 ETC” 的福利,实则暗藏多重诈骗陷阱。结合多地警方通报案例,此类要求预存 360 元的 ETC 办理邀约,多数是不法分子瞄准车主需求设计的诈骗套路,不仅会导致预存款打水漂,还可能泄露个人敏感信息。需从骗局特征、正规流程、防范要点三方面拆解,为车主筑牢安全防线。
“ETC 预存 360 元” 骗局的套路呈现高度标准化,精准抓住车主 “图省事、贪优惠” 的心理。常见诈骗路径分三步:第一步是 “精准引流”,通过短信发送 “ETC 设备即将过期”“免费升级 ETC” 等虚假提示,附带钓鱼链接或客服电话,部分还会伪装成 “高速管理局”“银行官方” 名义增强可信度;第二步是 “诱导预存”,引导车主添加 “客服微信” 或进入虚假办理页面后,以 “激活设备押金”“年度服务费” 为由,要求预存 360 元,承诺 “使用满 1 年返还” 或 “享受高速通行 8 折优惠”;第三步是 “收割离场”,车主转账后,要么收到无法使用的 “三无设备”,要么被直接拉黑,所谓 “返还优惠”“官方售后” 均成泡影。更隐蔽的是,部分骗局还会要求车主提供身份证、行驶证、银行卡信息,后续用于精准诈骗或非法资金流转。
此类骗局的核心破绽的在于 “脱离正规办理渠道”,与官方 ETC 服务存在本质区别。正规 ETC 办理无需强制预存费用:银行渠道(如工行、建行)多推行 “零押金” 政策,仅需绑定信用卡或储蓄卡即可免费申领设备;微信、支付宝等平台虽可能要求冻结少量资金(通常 50-100 元),但冻结资金归属用户账户,可随时解冻,且不会以 “预存服务费” 名义收取费用。此外,正规办理会明确告知设备激活流程、售后联系方式,且所有操作均在官方 App 或线下网点完成,绝不会通过 “私人微信”“陌生链接” 引导转账。对比之下,“预存 360 元” 骗局的收费标准、办理渠道、售后保障均无明确依据,完全符合 “三无诈骗” 特征。
从车主权益角度看,轻信 “ETC 预存 360 元” 不仅面临财产损失,还可能引发后续风险。经济层面,360 元预存款追回难度极大 —— 诈骗分子多使用私人收款码、虚拟账户收款,资金到账后迅速转移,且单笔金额未达刑事立案标准,警方调查取证难度高;信息安全层面,泄露的身份证、行驶证信息可能被用于伪造证件、注册虚假账户,银行卡信息甚至可能被直接盗刷;使用层面,若安装了诈骗分子提供的 “三无 ETC 设备”,还可能在高速通行时出现识别故障,影响出行效率,甚至因设备违规被高速管理部门处罚。
防范 “ETC 预存 360 元” 骗局,需牢记 “三查三拒” 原则:查办理渠道,仅通过银行网点、微信 / 支付宝官方 ETC 入口、高速管理局合作平台办理,拒绝点击陌生短信链接、添加私人客服;查收费标准,正规办理无 “强制预存 360 元” 要求,对超出合理范围的费用直接拒绝;查售后资质,要求提供官方服务热线、线下服务点信息,无法提供或查询不到的立即终止办理。若已不慎被骗,需保留转账记录、聊天截图,及时向当地派出所报案,并联系银行冻结相关银行卡,避免损失扩大。
“ETC 预存 360 元” 的诱惑背后,是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陷阱。对车主而言,办理 ETC 需坚守 “官方渠道、透明收费” 原则,切勿因小额优惠放松警惕。选择正规服务不仅能保障资金与信息安全,更能避免后续出行受阻,这才是高效办理 ETC 的正确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