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猫猫币” 的名称自带萌系属性,易让大众产生认知偏差,但结合监管定性、典型案例及市场本质可知,所谓 “猫猫币” 是借动物名称炒作的 “空气币”,无真实技术支撑与应用场景,常被包装成 “云养猫理财”“宠物链代币” 实施诈骗,所有相关交易在我国均属非法金融活动,已造成数千人被骗数亿元的严重后果。需从骗局包装、运作套路、风险本质三方面拆解,认清其诈骗面目。
“猫猫币” 的 “萌系外衣” 全是精心设计的诈骗道具,无任何真实价值。这类代币往往宣称 “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发,与实体宠物产业绑定”,甚至伪造 “宠物领养 + 代币返利” 的虚假模式 —— 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平台散布 “购买猫猫币可免费领养品种猫,代币升值还能额外盈利” 的话术,实则将 “猫猫币” 与已被曝光的 “猫咪领养陷阱” 结合,用宠物噱头掩盖非法敛财本质。经核查,国内外主流区块链平台均未收录 “猫猫币” 的技术白皮书或交易数据,其所谓 “区块链溯源”“宠物生态积分” 等宣传均为谎言,本质是无代码、无储备、无应用的 “三无空气币”,与此前爆雷的 “狗币”“猪币” 属同一类诈骗工具。
“猫猫币” 的核心运作模式是 “庞氏骗局 + 传销拉新”,套路已形成固定产业链。第一步是 “萌系引流”:通过 “云养猫” APP 或社群推送 “养猫得币、持币生息” 的虚假信息,以 “年化收益 10% 以上”“邀请好友得额外代币” 为诱饵,吸引用户下载注册;第二步是 “资金池构建”:要求用户充值法定货币兑换 “猫猫币”,或通过 “领养虚拟猫咪” 需购买代币解锁的方式套取资金,早期参与者的 “收益” 实则来自新用户的投入;第三步是 “收割跑路”:当资金规模达到预期,便以 “系统升级”“监管清查” 为由关闭平台,卷款失联。2020 年暴雷的 “喵喵” APP 正是典型案例,该平台以 “虚拟养猫增值换猫猫币” 为噱头,诈骗 6000 余人,涉案金额超亿元,主犯谢某已被警方抓捕。
参与 “猫猫币” 相关活动,面临法律追责与资产归零的双重灭顶风险。法律层面,我国 2021 年十部门通知明确,虚拟货币交易属非法金融活动,“猫猫币” 的发行、交易、推广均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、非法集资等罪名。2025 年文县公安通报的案例中,3 名推广 “宠物链代币”(含猫猫币同类产品)的人员因传销罪获刑,印证了参与推广同样需承担刑责。资产层面,风险堪称 “百分百损失”:“喵喵” APP 暴雷后,用户账户内的 “猫猫币” 瞬间变成无效数字,近千名受害者投入的资金无法追回;更隐蔽的是,诈骗分子常要求用户将资金兑换为 USDT 转入私人账户,一旦转账完成即彻底失联,且因交易非法,受害者维权无门。
2025 年监管与司法的最新动态进一步压缩了 “猫猫币” 的生存空间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多部门提示,所有以 “动物命名 + 高息” 为噱头的虚拟货币均为诈骗,其中 “猫猫币” 因迷惑性强成为高发品种。公安机关建立的虚拟货币监测平台,能精准追踪 “猫猫币” 相关的资金流转,实现对诈骗、洗钱等犯罪的全链条打击。司法实践中,涉 “空气币” 案件已形成 “快侦快判” 机制,2025 年上半年审结的同类案件中,涉案人员平均刑期达 2.3 年。
识别 “猫猫币” 陷阱需坚守 “三不原则”:不相信 “萌系名称 + 高收益” 的诱惑,合规投资不会用宠物噱头引流;不下载陌生 “云养猫”“宠物链” APP,此类软件多为诈骗工具;不向任何账户转账兑换 “猫猫币”,资金一旦转出即无法追回。发现可疑活动可向国家反诈中心举报。
“猫猫币” 的萌系名称,掩盖不了其诈骗工具的本质。这类借动物噱头炒作的 “空气币”,本质是不法分子利用大众认知盲区设计的敛财陷阱。对我国用户而言,无论其包装多么诱人,都改变不了其非法属性。远离 “猫猫币” 及所有虚拟货币交易,选择银行理财等合规产品,才是守护资产与自由的唯一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