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狗币自 2013 年诞生时,便采用了无上限的发行机制,最初设定每年固定发行 50 亿枚,且没有销毁机制。这意味着从诞生至今,狗狗币的总量一直在持续增长,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 “每年销毁” 行为。与比特币总量固定、部分虚拟货币通过销毁减少流通量不同,狗狗币的设计初衷更偏向于 “小费货币”,强调流通性而非稀缺性,因此从未将 “销毁” 纳入其经济模型。
2021 年,随着狗狗币价格暴涨,市场曾出现过关于 “销毁狗狗币” 的讨论。当时有社区成员提议通过销毁部分代币来提升稀缺性,甚至有人发起 “销毁 10% 狗狗币” 的倡议,但这一想法最终未能落地。狗狗币的核心开发团队始终坚持无销毁机制的设计,认为过度追求稀缺性会背离其作为 “大众货币” 的定位。截至目前,狗狗币的总量已超过 1300 亿枚,且仍在以每年 50 亿枚的速度增加,流通量的持续膨胀反而对其价格形成长期压制。
从市场影响来看,狗狗币缺乏销毁机制导致的总量膨胀,使其价格更容易受到资金炒作的影响。由于流通量巨大,少量资金便能引发价格剧烈波动,这也是 2021 年狗狗币价格在短时间内暴涨 15000% 的原因之一。但这种波动毫无规律,既没有实际价值支撑,也不受经济基本面影响,完全依赖市场情绪和名人效应。例如,埃隆・马斯克的一条推文就能让狗狗币价格单日涨超 20%,而当市场情绪降温,价格又会迅速回落,投资者根本无法预判走势。
更关键的是,狗狗币的无销毁机制与持续增发,使其长期投资价值存疑。传统资产如股票,其价值与企业盈利挂钩,而狗狗币既没有实体业务支撑,也没有销毁带来的稀缺性保障,价格涨跌全凭资金进出。2021 年巅峰时期,狗狗币市值一度突破 850 亿美元,但随着市场炒作退潮,价格暴跌 90% 以上,无数追高者被套牢。
在我国,狗狗币交易已被明确列为非法金融活动,其是否销毁、销毁多少的讨论,本质上是虚拟货币市场的自我炒作。参与这类交易不仅面临价格波动的风险,还可能因平台跑路、诈骗等问题血本无归。虚拟货币的匿名性还为洗钱、非法集资等违法活动提供了便利,投资者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犯法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