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ST,即 TerraUSD,作为曾在加密货币领域引发轩然大波的算法稳定币,虽在 2022 年 5 月经历了惨烈崩盘,400 亿美元市值一周内近乎归零,但其影响余波至今仍在市场回荡,近期围绕稳定币整体的诸多动态,也与 UST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从市场层面看,当下稳定币总流通量超 2600 亿美元,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占比达 99% 。不过,国际清算银行(BIS)于 2025 年 6 月 25 日发布的年度报告内容显示,稳定币面临诸多风险,如破坏货币主权、透明度缺失、引发新兴市场资本外逃等,BIS 将稳定币比作 19 世纪美国 “自由银行时代” 的私人银行票据,指出其缺乏央行法定货币的传统结算功能,一旦崩盘,抵押资产可能面临 “抛售潮”,而 UST 的崩盘正是前车之鉴。
在监管领域,全球对稳定币的监管态度差异显著。中国大陆依旧明令禁止加密货币结算;中国香港地区将依据《稳定币条例》,自 2025 年 8 月起实施牌照管理制度;欧盟则依据《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》,把稳定币纳入支付工具范畴,并强制要求履行反洗钱核查义务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曾遭受重创的 UST 相关项目方若想重新进入市场,需面临极为严苛的合规审查。
就 UST 本身而言,虽已不再是市场主流稳定币,但市场对其关注度并未完全消散。部分加密货币爱好者和研究者仍在探讨其崩盘原因,分析算法稳定币机制缺陷,如 UST 依赖交易激励和市场套利维持价格锚定,缺乏真实资产储备,一旦市场预期逆转,便极易引发系统性崩溃。这种探讨对当下稳定币市场发展有着警示意义,促使其他稳定币项目不断完善机制、增强透明度。
近期,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持续发展,部分新兴稳定币项目在汲取 UST 教训的基础上,尝试采用更稳健的算法模型,结合部分资产抵押,试图在保持稳定币优势的同时,降低脱钩风险。同时,一些机构也在探索如何利用区块链的可追溯性,构建更完善的稳定币监管技术框架,以避免类似 UST 崩盘事件再次发生,保障市场稳定。
尽管 UST 目前已不再是市场焦点,但它带来的冲击,持续影响着稳定币市场的走向,无论是市场参与者的投资决策,还是监管机构的政策制定,都在不断因 UST 崩盘事件而调整优化,力求构建一个更安全、稳定的加密货币生态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