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比特币自诞生以来,以其去中心化、匿名性等特点,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投资热潮。然而,在我国,私下买卖比特币的行为存在诸多法律风险。
从比特币的本质来看,2013 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《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》明确指出,比特币并非由货币当局发行,不具备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,它只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,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。尽管当时普通民众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,拥有参与比特币交易的自由,但这并不意味着交易完全不受约束。
随着比特币交易炒作活动日益猖獗,其对经济金融秩序的扰乱愈发严重,还滋生出洗钱、非法集资、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。2021 年,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,进一步收紧了对虚拟货币交易的监管。该通知规定,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,如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业务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信息中介和定价服务等,均属于非法金融活动,一律严格禁止,坚决依法取缔 。虽然通知未明确提及私下个人之间买卖比特币的行为直接违法,但由于比特币交易无法脱离虚拟货币业务活动范畴,私下买卖极有可能被认定为变相的虚拟货币相关业务,从而涉嫌违法。
在司法实践中,已有诸多案例表明参与虚拟货币投资交易活动存在法律风险。若因私下买卖比特币引发纠纷,诉诸法律,法院通常不会支持相关诉求,因为任何法人、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,违背公序良俗,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,损失需自行承担 。若买卖行为涉嫌破坏金融秩序、危害金融安全,还将由相关部门依法查处。
虽然目前我国法律未直接判定私下买卖比特币是明确的违法行为,但从政策导向和监管趋势来看,这种行为游走在法律边缘,风险极大。投资者务必认清形势,谨慎对待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交易,避免因一时贪念,触碰法律红线,造成财产损失甚至承担法律责任。